手機屏幕上的電池圖標,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會引發我們的“電量焦慮”,攜帶充電寶“保供”個人“用電”。對于整個國民經濟,電力是重要的支柱產業,電力保供事關國計民生。
“近期,我們的主要工作是保障冬奧會、春運、春節期間用電。可能大家覺得,寧夏好像離北京冬奧會保電還有一些距離,但是在特高壓領域,任何一處電網‘神經’的風吹草動,對外部電網都會產生影響。”寧夏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華說。
寧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:“扎實抓好能源保供,科學組織煤炭生產,有效穩定電力、天然氣供應,滿足企業生產和群眾民生需求。”
寧夏電網是“西電東送”的重要送端。2021年11月21日,寧夏累計外送電量首次突破5000億千瓦時。
“作為寧夏電網施工的主力軍、運維檢修的排頭兵,以及電網應急搶修的先鋒隊,寧夏送變電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切實提高電力社會服務保障能力,為推進為寧夏電網建設穩健發展及電力外送提供重要支撐。”梅華說。
全力做好電力保供,服務經濟社會平穩運行,這一年,寧夏送變電之“變”,從數字轉型賦能開啟。
智能化:改造、再造和創造
“送變電”是一條怎樣的“路”?
簡單來講,“送”,即送電,這是一條電網向用戶送電的“路”;“變”,是說這同時是一條將高電壓逐級降壓的“路”。
寧夏送變電公司不僅承擔著區內超特高壓施工建設,還負責運維著區內5000余公里超高壓運維業務,以及區內電網應急搶修業務。
2021年,寧夏送變電公司首次突破了330千伏輸電線路“零跳閘”,全年跳閘指標同比壓降70%。
這一歷史最好業績是如何達到的?“去年,我們貫徹‘一體四翼’發展布局,加快現代設備管理體系建設,建設完成了應急指揮中心、安全管控中心、輸電運檢智能管控中心和機巡中心,效率效能持續提升。”梅華說。
加載了智能神經的電網,依托大數據,可以進行“分析決策”和“運檢管控”。梅華進一步解釋,即通過促進輸電運維管理轉型升級,統一管控資源成果,構建電網運檢智能分析決策系統。
梅華介紹,以輸電智能管控中心為例,可以做到區內的高壓線路均通過激光點采集,形成等比例的三維建模,通過對現場的高度模擬和還原,從而全景化地監控線路通道和線路本體情況,由此輔助于無人機技術,完全可以實現自主巡檢。
在電力的現代化建設中,通過“數字化”的改造、再造和創造,推進電網精益運維,讓數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深入滲透到送變電實際工作場景中。
數字化:應急保障中的“全時、全景”
“數字化,讓我們距離現場更近。”梅華說。
目前,為滿足區內乃至區外的應急需求,寧夏送變電公司擁有200余人的穩定應急基干隊伍、50個以生命救援為主的應急力量。
在人力保障之余,如果遭遇電力應急事件,在數字化“加持”下,“三中心”將系統運作,拓寬“視野”,提升搶險救災能力。
“舉例來說,如因外擴或是局部區域氣象災害,導致電網或某條線路出現短暫受損,調度自動化系統將第一時間捕捉,快速分析故障原因,通過測距并結合三維建模,迅速形成相對比較準確的坐標,實現‘1秒’定位。隨后,通過‘輸電智能管控中心’,實時掌握距離故障位置點最近區域的搶修人員和站點,派發指令。”梅華說。
如果到達指定區域后,災情比預想得更復雜,導致短時間內無法接近受損區域怎么辦?梅華說,這時,通過無人機遠程勘察,將畫面直接回傳至應急指揮中心,工作人員對回傳災情進行研判分析,及時啟動相應響應機制,快速形成應急處置方案。在這一環節中,應急指揮中心有效提升全景化監控指揮能力,強化了應急指揮快速反應及各種資源的快速調配、信息交流和快速處置。
隨后,安全管控中心及時“上線”,確保處置過程中的人員安全,規范安全監察制度。“現場安全管控,除了確保搶修快速實施之外,還要確保搶修現場人身安全。同時通過遠程操作,結合圖像智能識別技術,對現場畫面進行安全管控,監督指導現場作業流程,減少了生產作業風險。”梅華說。
數字賦能,建設“三大中心”,有力地推動了寧夏送變電促進電力大數據中心的發展、線路設備物聯網和感知設施的快速普及,從而拓展了電力運維新業務模式,實現設備狀態全景化、數據分析智能化、生產指揮集約化、運檢管理精益化。
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、劉自強教授說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“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”。寧夏送變電公司提出“數字轉型賦能行動”,建設“三個中心”的背后,是基于一條“智能神經”的統領。通過數字賦能,推動轉型升級,促進了生產管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防范、從分散現場管控向集約生產指揮、從傳統人工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的變革,探索出了一條高質量的發展路徑,有效保障了千家萬戶的用電安全,服務經濟社會平穩運行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寧夏電力發展將充分發揮寧夏電網樞紐及平臺作用,充分應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,推進電力物聯網建設,提升區內電網輸供電能力、抵御事故風險能力及資源優化配置能力,并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